原文鉴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我独自登上金陵城的西楼,倚栏远望这清冷的秋色。万里夕阳沉沉坠向地平线,长江在脚下奔流不息。
中原大地战乱不休,达官贵人们四散逃亡,这破碎山河何时才能收复?只能请那悲凉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1. 簪缨:古代官员帽饰,代指权贵
2. 倩(qìng):请托
3. 扬州:当时南宋抗金前线,象征故国疆土
1127年靖康之变后,朱敦儒南渡至金陵。此词作于1130年前后,金兵持续南侵,南宋朝廷节节败退。扬州作为江淮防线屡遭兵燹,词中『悲风吹泪』实为对前线将士的遥祭。作者曾任兵部郎中,其政治身份使词作超越一般文人悲秋,具有强烈时代印记。
这首词以登高望远为切入点,通过『夕阳垂地』『大江流』的壮阔景象反衬个人渺小。下阕突然转入现实悲愤,『中原乱』三字如刀劈斧砍,『簪缨散』揭露统治阶级无能。最妙在结句将无形之泪托付悲风,使个人哀愁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全词在开阔与压抑、自然与人事间形成强烈张力,展现南宋文人特有的『泪尽胡尘里』的痛楚。
艺术上采用上景下情的经典结构,但突破传统秋词的个人感伤,将家国命运注入时空意象。『悲风吹泪』的想象既继承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浪漫,又开创以风传情的独特表达。
词人选取金陵这一六朝古都为背景,赋予秋日登临更深的历史苍凉感。夕阳与长江的永恒意象,反衬出『几时收』的焦灼追问形成震撼对比。扬州作为军事要塞的指代,将私人情感升华为群体悲鸣,在壮美山河与破碎现实的夹缝中,迸发出锥心刺骨的爱国情怀。
其词如孤鹤唳空,清越中自带苍凉气,此阕尤见家国之思『吹泪过扬州』五字,抵得半部《离骚》朱希真词品高洁,此作以秋声写秋心,复以秋心系秋社,非寻常登临之作南渡词人悲愤处,往往作壮语,希真独以悲风吹泪,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