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谢枋得 宋代

原文鉴读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白话今译

人们说这里是海门关,海眼深不可测让人惊叹。天地间偶然留下这根砥柱,江山有了它才能挡住狂澜。坚固如猛士屹立战场,险峻似孤臣身处乱世艰难。明日登顶一定要到最高处,眺望浩瀚宇宙我心胸豁然开朗。

注疏集解

海门关:指小孤山如海上门户般的险要位置。海眼:指海中深不可测的漩涡。砥柱: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或物。狂澜:汹涌的波涛,喻指动荡的时局。孤臣: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暗指南宋遗民。

创作背景

谢枋得作为南宋遗民,在宋亡后隐居福建建阳。此诗应作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前后,时元朝统治已趋稳固,但诗人仍坚守气节拒不仕元。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县北长江中,与对岸澎浪矶相对,是南宋抗元的重要江防据点。诗人借咏此山,既是对壮丽江山的礼赞,更是对不屈精神的自我期许。

值得注意的是,谢枋得最终在元朝强制征召时绝食殉国,诗中的'孤臣末世难'竟成谶语,使这首山水诗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预言性质。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小孤山的险峻气势,将其比作中流砥柱和乱世孤臣,实则寄托了诗人坚守气节的家国情怀。首联以'海眼无涯'的骇人景象烘托山势之险,颔联'砥柱''障狂澜'的比喻暗指南宋灭亡后自己作为遗民的责任感。颈联'猛士''孤臣'的双重意象将物象与人格完美融合,尾联登高望远的开阔意境,展现了诗人超越时代困境的精神境界。

全诗四联层层递进,由实景到象征,最终升华为宇宙人生的感悟。谢枋得善用'海门关''砥柱'等刚健意象,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艺术张力,在宋代遗民诗中独具风骨。

小孤山作为长江中的奇峰,在谢枋得笔下成为承载民族气节的精神图腾。诗人以'天地偶然'的笔法,将自然奇观与历史宿命相联系,'危似孤臣末世难'七字道尽遗民文人的集体困境。尾联'渺观宇宙'的升华尤为精妙,在空间上由江中山峰扩展到无垠宇宙,在时间上超越朝代更迭的局限,体现了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诗中'砥柱''狂澜'的意象组合,既符合小孤山作为长江航标的地理特征,又暗喻谢枋得在元初拒绝出仕的政治立场,物我交融间完成了一次悲壮的精神塑像。

谢枋得

字:君直

号:叠山

生卒:1226年-1289年

流派:江西诗派后劲|遗民文学代表

历代评骘

其诗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虽单辞半简,人皆珍袭之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枋得诗有'天地偶然留砥柱'之句,其自许亦不小矣
厉鹗 《宋诗纪事》
谢叠山诗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
读'危似孤臣末世难'句,觉靖节《咏荆轲》尚未足称悲壮
沈德潜 《说诗晬语》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