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池驿题屏风》

宜芬公主 唐代

原文鉴读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
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
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白话今译

离开家乡出嫁远行,自古以来这种离别最是艰难。皇上的恩典让我忧愁这漫长的路途,一路行走一路流泪相望。沙漠边塞的风沙摧残了容颜,边疆的艰苦让脂粉也凋残。我心中最割舍不下的,是将来还能望见长安的那一天。

注疏集解

1. 虚池驿:唐代边境驿站名,具体位置不详
2. 宜芬公主:唐玄宗时期和亲公主,本姓杨,赐姓李
3. 圣恩:指皇帝的和亲旨意
4. 边隅:边疆偏远之地
5. 粉黛:古代女子的化妆品,代指容颜

创作背景

宜芬公主本为唐玄宗外甥女杨氏,开元五年(717年)被册封为公主,和亲契丹首领李失活。唐代实行'公主外交'政策,先后有20余位宗室女和亲边疆。此诗应作于赴契丹途中经虚池驿时,后公主在契丹内乱中被杀,年仅17岁。屏风题诗的传统,使这首作品成为唐代和亲公主群体最真切的文学见证。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和亲公主的视角,展现了远嫁异域的悲苦心境。首联直抒离乡之痛,'由来此别难'五字道尽千古远嫁女子的共同哀伤。颔联'圣恩'与'愁'形成强烈反差,揭示皇命与个人情感的矛盾。颈联用'沙塞''边隅'的荒凉意象,与'粉黛残'的女性特质对比,凸显环境对身心的摧残。尾联'望长安'的期盼,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留下无尽怅惘。

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通过容颜凋敝的细节描写和直白的心灵独白,塑造了一位在政治婚姻中保持人性温度的女性形象。'沙塞容颜尽'与'妾心何所断'的强烈对比,展现了肉体磨难与精神坚守的张力。

此诗意境苍凉而深沉,构建出广袤边塞与渺小个人的空间对比。大漠风沙中渐行渐远的婚嫁队伍,与回望长安的执着目光,形成震撼人心的画面张力。诗人用'沙塞''边隅'的荒寒意象,反衬'粉黛''妾心'的柔美特质,在刚柔对比中深化悲剧意味。

最动人的是结尾处'望长安'的意象——这个眺望动作既是空间上的回望故乡,也是时间上对未来的期许,更是精神上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在政治婚姻的框架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承载着个体对命运的抗争与妥协。

宜芬公主

生卒:约725年—约746年

流派:唐代宫廷诗|边塞诗

历代评骘

公主词气慷慨,而意极凄婉,读之令人酸鼻
胡震亨 唐音癸签
沙塞二语,写尽绝域红颜之苦,较之'画图省识春风面'更觉痛切
沈德潜 唐诗别裁
末句望长安三字,包含无限忠爱,非寻常闺怨可比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和亲女子第一心声,字字血泪而成,宜其流传千载
俞陛云 诗境浅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