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光有梅花没有雪,就像缺了精气神;要是只有大雪没有诗,那也俗气得很。傍晚刚写好新诗,天上就飘起雪花,这下梅花、白雪加诗篇,凑成个十足的完美春天。
精神:指梅花的风骨神韵。
十分春:将春意量化,体现宋诗理趣。
并作:三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超越简单相加。
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咏梅诗已达鼎盛。文人将梅雪组合视为精神图腾,此诗实为对林逋'梅妻鹤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卢梅坡作为江湖诗派代表,擅于在日常中发现理趣,该诗可能写于临安(今杭州)某次冬雪,回应当时文人圈流行的'梅雪争春'命题诗创作风潮。
这首诗构建了文人雅士的冬日理想图景:梅为骨,雪为魂,诗为心。前两句用否定句式强调审美要素的缺一不可,后两句以戏剧性的'日暮天雪'实现完美闭环。'十分春'的量化表述颇具宋诗特色,将物理严寒转化为心理春意,体现中国美学'反常合道'的辩证思维。全诗28字却完成'观察-批判-顿悟'的思维跃迁,堪称宋代哲理小诗典范。
诗人以实验室般的精准调配艺术元素:梅的暗香是底色,雪的皎洁是渲染,诗的墨痕是点睛。日暮时分的时空设定尤其精妙,既符合冬季昼短夜长的自然特征,又暗合'夕阳无限好'的审美传统。末句'并作'二字如化学方程式中的等号,让三种物质产生化合反应,生成超越物质本身的精神结晶。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此二句已道尽诗人与自然之辩证关系后山论诗云'宁拙毋巧',观卢作可知其得味外味十分春者,非物理之春,乃心中圆满无缺之境界宋人诗说理而不堕理障,此篇堪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