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时 一作:归来)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时 一作:归来)
陆羽的新家虽然靠近城郭,但通往那里的是一条野草丛生的小路,两边种满了桑麻。最近他在篱笆边种了些菊花,可秋天到了还没开花。我敲门却听不到狗叫,正想离开时去问了西边的邻居。邻居说他去山里了,每天都要等到太阳西斜才回来。
1. 带郭:靠近外城 | 2. 野径:野外小路 | 3. 著花:开花 | 4. 扣门:敲门 | 5. 每日斜:每天傍晚(形容归家很晚)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与皎然为方外至交。此诗作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时期,当时他正撰写《茶经》。皎然作为诗僧,常与陆羽品茶论道,诗中'山中去'可能暗指陆羽入山采茶或寻访茶事。唐代文人隐逸风气盛行,此类访友不遇诗往往借题发挥,寄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寻访不遇为线索,勾勒出茶圣陆羽(鸿渐)的隐士形象。前四句写景,'野径''桑麻''篱边菊'三个意象层层递进,暗示主人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趣。'未著花'的菊花既点明时令,又暗含'花开终有时'的禅理。后四句叙事,'无犬吠'的细节体现居所幽静,'问西家'的转折自然生动,末句'每日斜'三字尤为精妙,既写实又传神,将陆羽终日徜徉山林的隐逸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清淡如茶,在寻常访友小事中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最妙处在'不遇'中得遇。诗人虽未见友人,却通过环境描写与邻人答语,使陆羽的超然形象跃然纸上。'篱边菊'与'山中去'形成静动相映的意境,菊花未开暗示造访不逢时,而'每日斜'的规律性归程又透露出隐士生活的禅意节奏。全诗如一幅水墨小品,在留白处见精神。
不遇而遇,得神于象外,此诗家三昧也末句'每日斜'三字,写尽山人真趣皎然诗如清泉白石,自然有味茶禅一味,尽在'篱边菊''山中去'六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