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高适 唐代

原文鉴读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血 一作:雪)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白话今译

开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随主帅出征塞外归来,写了首《燕歌行》给我看。我被边疆战事触动,于是和了这首诗。

东北边境战火起,将士离家扫敌寇。好男儿本就该纵横沙场,天子也格外给予嘉奖。敲锣打鼓出榆关,旌旗蜿蜒碣石山。校尉紧急军书传大漠,单于战火映狼山。

边塞山川多荒凉,胡骑冲锋如风雨。战士阵前死伤过半,将军帐里歌舞正欢。深秋大漠草枯黄,孤城落日兵渐少。身受皇恩常轻敌,力竭关山围未解。

铁甲戍边岁月长,妻子别后泪成行。少妇在家愁断肠,征人望乡空惆怅。边疆动荡难预测,绝域苍茫无依靠。杀气整日化战云,寒夜刁斗声传警。

刀光剑影血纷飞,为国捐躯岂为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人人念李广。

注疏集解

1. 元戎:主帅
2. 摐金伐鼓:敲锣打鼓,指出征
3. 腓(féi):枯萎
4. 玉箸:比喻眼泪
5. 刁斗:古代军中夜间报更器具
6. 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以爱惜士卒著称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将赵堪等假传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击奚族残部,先胜后败。张守珪隐瞒败绩,虚报战功。高适从友人处得知真相,结合多年在边塞的见闻,创作此诗。当时唐朝边将骄奢淫逸、不恤士卒现象严重,诗中"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句均有现实指向。

作品赏析

全诗28句,可分四个层次:前8句写出征场面,次8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再8句描写征人思妇之苦,末4句升华主题。诗人运用强烈对比手法:"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堪称千古名句,尖锐揭露了将领腐败。结尾"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感叹,既是对良将的呼唤,更是对当时边将的鞭挞。

艺术上,诗歌节奏张弛有度,画面感极强。"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意象苍凉悲壮,"杀气三时作阵云"等句将无形杀气具象化。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堪称边塞诗典范。

这首诗构建了多层次的艺术空间:物理空间的边疆大漠与心理空间的思乡之情交织,历史空间的汉将李广与现实空间的腐败将领对照。"山川萧条"与"旌旆逶迤"形成视觉张力,"摐金伐鼓"的出征豪情与"铁衣远戍"的艰辛形成情感落差。诗人通过时空转换,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使诗歌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充满人性的温度。

高适

字:达夫

生卒:约704年-765年

流派:边塞诗派

历代评骘

此诗纵横出没,云合风生,真天生好言语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即唐人所难得
七言古中,隐含讽喻,最为得体
"战士"二语,最为沉至,足令懦夫有立志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