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要被摧毁,铠甲在阳光下闪耀如金色鱼鳞。号角声在秋色中回荡,边塞的泥土被鲜血染成暗紫色。半卷的红旗在易水边飘扬,寒霜使战鼓声音沉闷。为报答君王黄金台上的知遇之恩,我愿提着宝剑为他战死沙场。
1.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压境,形势危急。
2. 甲光:铠甲在阳光下的反光。
3. 金鳞开:形容铠甲如鱼鳞般闪耀。
4. 燕脂:胭脂,此处比喻鲜血。
5.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筑台招贤,此处指君王的恩遇。
6. 玉龙:宝剑的代称。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边患不断。李贺虽未亲历边塞战争,但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创作了这首边塞诗杰作。诗中既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事的频繁,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英勇抗敌的赞颂。'黄金台'的典故,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境。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惨烈场景。开篇'黑云压城城欲摧'以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向日金鳞开'则通过铠甲的反光展现守军的严阵以待。诗中'角声满天''塞上燕脂'等意象,将战争的肃杀与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半卷红旗''霜重鼓寒'等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战场的真实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全诗色彩浓烈,意象奇特,充分展现了李贺'诗鬼'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和听觉意象,构建出一个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黑云压城'的压迫感与'金鳞开'的闪耀形成强烈对比,'燕脂凝夜紫'的诡异色彩暗示着战争的残酷。诗中时空转换自然,从白昼到夜晚,从全景到特写,将边塞战争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结尾的报国誓言,使全诗在悲壮中又见慷慨,展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