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年的冬至,我路过扬州。夜雪刚停,满眼都是野麦。进城一看,四周萧条,寒冷的河水独自碧绿,暮色渐浓,守军的号角声悲凉。我心中凄然,感慨今昔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认为它有《黍离》的悲凉之感。
扬州是淮左的名城,竹西是风景优美的地方,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走过春风吹拂的十里长街,如今尽是青青的野麦。自从金兵南侵之后,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争。天色渐晚,凄清的号角在寒风中吹响,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曾在此风流快活,若他今日重游,定会震惊。纵使他能写出“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妙句,或“十年一觉扬州梦”的佳篇,也难以表达此刻的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荡漾,冷月无声。想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年不知为谁开放?
1. 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2. 维扬:扬州的别称。
3. 荠麦:野生的麦子,暗指荒凉。
4.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长江流域。
5. 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多首赞美扬州的诗。
6. 二十四桥:扬州名胜,传说有二十四座桥。
7. 红药:红芍药,扬州特产。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金兵南侵后的萧条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此时距离金兵第二次南侵(1161年)已过去十五年,但扬州仍未恢复元气,可见战争带来的创伤之深。
姜夔一生漂泊,对家国兴亡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词不仅是对扬州衰落的哀叹,更是对整个南宋王朝命运的忧虑。
这首《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比扬州昔日的繁华与战后的萧条,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痛。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以拟人手法表现连草木都厌恶战争,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下阕引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的凄凉,更显悲怆。结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花喻人,含蓄深沉,余韵悠长。
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充分展现了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
这首词以扬州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一种凄凉、空寂的意境。词人用“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战后荒城的画面。而“冷月无声”“红药为谁生”等句,则进一步烘托出孤寂、哀伤的氛围。
整首词如同一幅水墨画,淡雅中透着沉重,平静中蕴含着悲痛,充分展现了姜夔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