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代

原文鉴读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今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光冷得似霜。不知从哪里传来芦笛的声响,这一夜啊,戍边的将士全都望着故乡的方向。

注疏集解

1. 回乐峰:唐代灵州回乐县附近的山峰,今宁夏灵武一带
2. 受降城:唐代为接受突厥投降所筑三座城池的统称
3. 芦管:胡人用芦苇制作的吹奏乐器,声音凄清
4. 征人:戍边将士,古代称驻守边疆的士兵为征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年间(785-805),当时李益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中唐时期吐蕃频繁侵扰西北,受降城作为军事要塞常年驻军。诗人亲历边塞生活,将所见所感凝练为这首'有声画'。值得注意的是,回乐峰与受降城实际相距百里,这种艺术化的空间并置,体现唐代边塞诗'心理真实大于地理真实'的创作特点。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特有的'沙似雪''月如霜'开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寒冷转化为心理的孤寂。前两句对仗工整却不着痕迹,'峰前''城外'的方位词形成空间纵深感。后两句突然转入听觉描写,'不知何处'的飘忽感与'尽望乡'的集体动作形成张力——芦管声成为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让铁血将士瞬间卸下铠甲。全诗28字浓缩了中唐边塞诗从壮阔转向哀婉的特质,没有直接抒情,却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那夜的笛声。

李益此诗最妙在'声音的突然介入'。当读者正沉浸于冰雪世界的静默时,芦管声如银针刺破夜空,瞬间激活所有凝固的乡愁。'尽望乡'三字如电影长镜头,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时代集体记忆。月光下的沙海成为情感容器,笛声则是开启这个容器的密码。

李益

字:君虞

生卒:约746年-829年

流派:边塞诗派

历代评骘

此绝句为中唐边塞诗第一,二十八字中含万里征人泪
胡应麟 《诗薮》
沙月二句已摄边城夜境之魂,后二句忽转出芦管一声,便觉全体振动
沈德潜 《唐诗别裁》
李益七绝,音节神韵,可追龙标、供奉,如此篇者,真可泣鬼
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钞》
不言思家而思家之情愈切,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黄生 《唐诗摘钞》
后二句与'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同妙,然彼言角声,此言芦管,各极其致
王士禛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