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代

原文鉴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今译

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吹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忽然看见篱笆边有盏灯火亮着,原来是孩子们深夜还在兴致勃勃地捉蟋蟀。

注疏集解

1. 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2. 客情:旅居他乡的愁绪
3. 挑促织:用细枝拨弄蟋蟀(促织即蟋蟀)
4. 篱落:篱笆围成的院落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文人多有漂泊经历。叶绍翁作为江湖诗派代表,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瞬间。江南秋夜常见的促织活动触发创作灵感,诗人将自身客愁与市井童趣并置,在羁旅题材中开辟出新颖视角。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了宋代诗歌趋于生活化、细节化的审美倾向。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秋风梧叶起笔,用'送寒声'三字将听觉与体感相通,瞬间唤醒羁旅之思。后两句笔锋陡转,深夜灯火映照的童趣场景,与游子孤寂形成温暖对照。诗人捕捉到'儿童挑促织'的生活细节,使萧瑟秋夜顿生暖意,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更反衬出客居者的孤独。末句'一灯明'犹如电影特写镜头,在黑暗背景中格外醒目,成为全诗情感转折的视觉支点。

前两句写尽天涯孤旅的苍凉,后两句忽见人间烟火气,这种强烈反差正是诗眼所在。儿童嬉戏的无忧无虑与诗人漂泊的沧桑感在秋夜相遇,灯火不仅照亮篱落,更照亮了游子心中短暂的慰藉。'知有'二字用得精妙,暗示诗人是隔院听闻而心生联想,未直接描写儿童形象,却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叶绍翁

字:嗣宗

号:靖逸

生卒:约1195年-约1264年

流派:江湖诗派

历代评骘

后二句置孤寂于喧闹中,愈见其独,此反对之妙也。谢枋得 《注解选唐诗》
以无知儿童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宋人绝句每有此格。 刘永济 《唐人绝句精华》
叶嗣宗此作,于萧索中见生机,正如暗夜萤火,虽微而暖。 钱钟书 《宋诗选注》
挑促织三字,写尽小儿情态,非深于观察者不能道。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江湖派诗多纤巧,此独以真趣胜,后联尤见赤子之心。 袁枚 《随园诗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