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祠》

边贡 明代

原文鉴读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白话今译

文丞相的英灵至今未消散,祠堂里绛色帷帐映着灯火,寒风飒飒作响。天地如此广阔,忠烈却无处容身;人生道路崎岖艰险,连梦里都难回故乡。燕京刑场上有子规啼血映着明月,钱塘江潮水澎湃如同精卫填海的执着。这祠堂里也栽着西湖的树木,却让枝条永远向南生长,绝不屈从北方王朝。

注疏集解

1. 文山祠:文天祥祠堂,文天祥号文山
2. 绛帷:深红色帐幔,指祠堂陈设
3. 子规: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啼声凄厉
4. 精卫:神话中衔木石填海的鸟,喻坚韧不拔
5. 南枝:古诗中常指南向枝条,此处双关忠贞不渝的气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中期,时值边贡任职南京。文天祥抗元失败就义后,各地多建祠堂纪念。杭州文山祠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边贡作为"前七子"之一,主张复古,此诗可见其学习杜甫沉郁风格的痕迹。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昏暗,诗人借古讽今,通过礼赞文天祥气节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作品赏析

全诗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构建双重意境。上联实写祠堂肃穆景象,"绛帷灯火"与"寒飙"形成冷暖对照,暗示忠魂不灭;下联虚写历史场景,"子规啼血""精卫填海"两个典故层层递进,将文天祥的悲壮与执着具象化。尾联"西湖树"的意象尤为精妙,既实指杭州祠堂景物,又以树木向阳的特性隐喻"不事二主"的忠贞,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完成了对民族气节的三维塑造。

诗歌在肃穆的谒拜场景中注入澎湃的情感激流。寒夜祠堂的静态画面与子规啼血、江潮奔涌的动态意象形成张力,使三百年前的忠烈形象在时空中复活。最动人的是诗人对树木的人格化处理——将自然物的生长习性升华为精神选择,这种"无理而妙"的艺术处理,让坚贞气节获得了可见可感的生命力。全诗犹如一部微型史诗,在十四字的方寸间完成了对浩然正气的礼赞。

边贡

字:廷实

号:华泉

生卒:1476年-1532年

流派: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派

历代评骘

"结句尤见忠孝大节,百世下犹令人肃然起敬"
沈德潜 《明诗别裁》
"以精卫、子规作对,死事之惨,生气凛然"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
"南枝北枝之喻,较之'臣心一片磁针石'更觉形象"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后半神到之作,使事而不觉,此用典化境也"
王夫之 《明诗评选》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