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说不准归期。此刻巴山的夜雨下个不停,秋天的池塘都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谈心?到时候我要把今夜巴山听雨时想你的心情,慢慢说给你听。
1. 巴山:泛指四川东部山地,当时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职
2. 共剪西窗烛:化用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指夫妻久别重逢彻夜长谈
3. 秋池:点明季节为容易引发愁思的秋季
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秋,李商隐时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滞留蜀地。关于寄赠对象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是寄给长安的妻子王氏(当时已病故,诗人可能尚未知悉),也有学者认为是寄给北方友人。诗中交织着宦游羁旅之苦与深切思念之情,是李商隐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七绝以问答开篇,用"未有期"三字道尽宦游人的无奈。"巴山夜雨"的意象既写实景又作情感载体,秋池涨水暗示愁绪蔓延。后两句突发奇想,将时空折叠:今日的孤灯听雨,竟成为未来重逢时的谈资。这种"现在之未来回忆现在"的独特结构,开创了古典诗歌时空交错的经典范式。
全诗28字中包含两处"巴山夜雨",前为实景,后成记忆,循环往复间完成情感的升华。烛光、夜雨、秋池等意象共同构建出湿冷幽暗的意境,与诗人温暖的情感回忆形成强烈反差。
此诗最妙处在于时空的层叠架构。现实中的夜雨孤灯,经由想象转化为未来重逢时的温馨回忆,又反衬出当下的孤寂。这种"现在—未来—现在"的回环结构,使短短四句诗产生时空穿越般的艺术张力。"却话"二字尤其精警,将此刻的思念痛苦转化为他日的甜蜜回忆,展现出诗人化苦为甘的情感升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