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把草屋盖在热闹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吵闹声。你问我怎么做到的?只要心里远离世俗,住的地方自然就清净了。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一抬头就悠闲地看见了南山。傍晚的山色特别美,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这里面藏着人生的真谛,我想说清楚却忘了该怎么表达。
1. 结庐:搭建简陋房屋
2. 人境:人类聚居地
3. 心远:心境超脱
4. 日夕:傍晚时分
5. 真意:自然人生的本质
此诗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期(约417年),属《饮酒二十首》组诗。当时东晋政权动荡,诗人借酒抒怀,通过田园生活表达对官场的疏离。组诗表面写饮酒,实则探讨生命意义,本首最具代表性。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将日常生活诗化,把农耕劳作升华为精神修行。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隐士生活图景,前四句通过'人境无喧'的对比,揭示'心远地偏'的哲学命题——环境喧嚣与否取决于内心状态。'采菊'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悠然'二字既写动作的随意,又显心境的超脱,南山与飞鸟构成动态画卷。结尾'忘言'的留白,暗合道家'得意忘言'思想,将田园生活提升到生命哲思的高度。
全诗语言平淡如话,却蕴含三重境界:物质层面的简朴居所、精神层面的主动选择、哲学层面的天人合一。这种'极简生活美学'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看似随意拈来,实则是诗人与自然猝然相遇时的神会心契。南山不是刻意寻找的对象,而是在采菊时不经意闯入视野,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正是物我两忘境界的生动体现。飞鸟归巢的意象,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暗喻诗人找到精神归宿。
全诗以'无-有-忘'为线索:先否定世俗喧嚣,再肯定自然真趣,最终超越语言局限。这种递进式结构,构建出完整的隐逸精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