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碛西馆》

岑参 唐代

原文鉴读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白话今译

银山碛口的狂风像箭一样刺骨,铁门关外的月光白得像绸缎。我和同伴的泪水打湿了马毛,呼啸的胡沙扑打着人脸。大丈夫三十岁还没建功立业,怎能一辈子埋头在笔墨纸砚之间!

注疏集解

1. 银山碛:西域地名,具体位置待考,碛指沙漠
2. 铁门关:唐代著名关隘,在今新疆库尔勒附近
3. 飒飒:拟声词,形容风沙声
4. 迸:猛烈击打
5. 笔砚:代指文书工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期间(754-756年),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当时诗人已近四十岁,在军旅中深刻体会到边塞将士的艰辛与自己的功业未遂。铁门关是丝绸之路要冲,银山碛当在其附近,诗中场景应是诗人亲历的戍边生活实录。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典型边塞意象开篇,'风似箭''月如练'的比喻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前四句通过'马毛沾泪''胡沙扑面'的细节,立体呈现戍边将士的艰苦。后两句突然转入抒情,'三十未富贵'的焦虑与'守笔砚'的不甘,揭示唐代文人普遍存在的功业追求。全诗在苍凉景致中迸发豪情,体现岑参诗'语奇体峻'的特色。

最妙处在于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内心躁动形成反差:外部是凝固的月光、刺骨的风沙,内部是沸腾的功名心。'双双愁泪'既可能是与战友同悲,也可能指人与马共泣,这种模糊性增强了感染力。

诗中'风似箭''沙迸面'等句,如刀刻斧凿般将边塞苦寒刻入读者骨髓,而结句的功名之叹,正是盛唐士人精神的典型截面。岑参总能在极端环境中发现诗意,把痛苦转化为审美对象。

岑参

号:岑嘉州(以终官职代称)

生卒:约公元715年-770年

流派:边塞诗派

历代评骘

岑嘉州诗,其豪在骨,其秀在神,读《银山碛》等作,如闻金戈铁马之声
清 沈德潜 《唐诗别裁》
三十未富贵句,道尽千古志士襟怀,非独边塞为然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
风似箭,月如练,字字锤炼而自然,此乃真边塞气象
宋 刘辰翁 《唐诗品汇》
后二句陡转,如孤鹤唳天,将前四句苍茫景致尽收作抱负注脚
近代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
愁泪沾马毛五字,写尽征人况味,较之'马上相逢无纸笔'更觉沉痛
清 纪昀 《瀛奎律髓刊误》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