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拉开弓弦如半轮明月,射出的箭似流星划破远方。惊飞的鸿雁差点被箭矢射中,哀鸣的猿猴在枝头慌张转身。
【上弦】拉开弓弦;【激箭】急速飞行的箭;【带书惊】化用鸿雁传书典故,形容箭速之快;【映枝转】指猿猴受惊在树枝间跳跃。
董思恭为唐高宗时宫廷诗人,与上官仪同时期。此诗可能作于随驾狩猎场合,初唐时期咏物诗尚未完全脱离齐梁遗风,但本诗已显现由宫廷咏物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唐代尚武风气与骑射传统,为这类作品提供现实土壤。
全诗四句皆用动态意象:'明月半'以静写动,将拉满的弓比作半圆月;'流星远'用视觉残影表现箭速;后两句通过动物反应侧面烘托。诗人以20字浓缩狩猎场景,末句'啼猿映枝转'尤其精妙,猿猴的惊慌与树枝的震颤形成视听通感。
作为早期咏物诗,突破单纯状物,通过环境反应展现弓的威力。'落雁''啼猿'的意象选择暗含边塞气息,可能与初唐尚武风气相关。动词'激''带''映'的精准运用,体现唐诗'炼字'传统。
诗中'激箭流星远'的描写极具镜头感,箭矢破空的轨迹与星光的流逝形成时空叠印,这种将瞬间动态延展为艺术永恒的笔法,在后世边塞诗中成为经典范式。后两句的动物反应描写,开创了以侧面烘托表现武器威力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