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杂乱的柳条还没染上嫩黄,借着东风就开始张狂。只知道用柳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能摧毁它的寒霜。
乱条:指柳枝杂乱生长。初黄:柳树初春的嫩黄色。解把:懂得、能够。飞花:柳絮。清霜:暗喻严峻的惩戒。
此诗作于北宋中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曾巩作为欧阳修门生,目睹不少政治投机者借改革之名结党营私。诗人选择柳这一传统意象进行颠覆性书写——不同于贺知章『碧玉妆成』的咏柳,曾巩笔下的柳成为反讽载体,反映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此诗以柳喻人,表面写柳树借春风猖狂,实讽小人得志便猖狂的丑态。前两句用『乱条』『倚东风』勾勒出柳枝轻狂之态,后两句以『蒙日月』与『有清霜』形成强烈对比,暗示嚣张者终将受到制裁。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用寻常物象寄托深刻哲理,此诗短短28字即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艺术上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句写柳的形态,次句写其行为,三四句则揭示其必然结局。『飞花蒙日月』的夸张比喻,与『天地清霜』的冷峻警示,构成震撼的戏剧张力。
诗人通过柳树的生命周期隐喻政治生态。春日柳条的『狂』与秋日清霜的『肃杀』形成时空对照,暗示任何猖狂势力都难逃自然规律的惩罚。『不知』二字尤为精妙,既写柳树的盲目,又暗讽权贵的短视。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映射的写法,体现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