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贺知章 唐代

原文鉴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白话今译

这棵柳树像用碧玉打扮起来一样,高高的树干上垂挂着千万条绿色丝带般的枝条。真不知道这些纤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啊!

注疏集解

1. 碧玉:形容柳树新叶的翠绿晶莹,也暗喻少女(古代称年轻女子为“小家碧玉”)
2. 丝绦(tāo):用丝编织的带子,比喻下垂的柳条
3. 裁:裁剪,拟人化手法
4. 二月春风:早春时节的风,点明时令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正值盛唐气象最恢宏的时期。贺知章作为“吴中四士”之一,晚年辞官归隐越州(今浙江绍兴),诗中柳树可能是其故乡常见的景观。唐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树象征生机与离别,诗人借咏柳既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也暗含人生易老的感慨(当时贺知章已八十余岁)。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新颖巧妙的比喻著称。前两句用“碧玉”“绿丝绦”的意象静态描摹柳树整体形态,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发问,将无形的春风具象化为“剪刀”,完成全诗最精彩的意象跳跃。诗人通过三个递进比喻(碧玉-丝绦-剪刀),把普通柳树写得生机盎然,展现了大唐盛世特有的蓬勃气象。

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自问自答”结构增强趣味性,“裁”字的拟人化运用尤为精妙。全诗28字却包含色彩(碧、绿)、形态(高、垂、细)、动作(妆、垂、裁)等多维描写,形成鲜明的视觉画面。末句“似剪刀”的比喻成为千古名句,后世“剪刀”意象多源于此。

诗人以童真视角观察寻常柳树,将春风物候人格化,创造出既清新自然又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境界。诗中“碧玉”“剪刀”等意象既符合柳树的物理特征,又暗含生命萌动的哲学意味——春风如匠人精心裁剪出春天,体现唐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篇未直接抒情,却通过对柳树的礼赞,流露出对自然造化的惊叹与喜悦。

诗狂

贺知章

字:季真

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生卒:约659年-744年

流派: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兼具田园诗风与宫廷应制特色

历代评骘

设色鲜丽,意象飞动,二十八字曲尽新柳之态,后二句尤得造化之妙
胡应麟 《诗薮》
以剪刀喻春风,真奇想天开,后人咏春多祖此意
沈德潜 《唐诗别裁》
四句三层比喻,如剥蕉心,愈转愈妙
李锳 《诗法易简录》
看似咏物,实写人巧夺天工,贺监老笔自有化工之妙
黄生 《唐诗摘钞》
“裁”字下得绝俏,非此字不能尽春风造物之妙
王尧衢 《古唐诗合解》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