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混沌:指天地未分时的状态,这里比喻煤层形成的远古时期
乌金:对煤炭的诗意称呼,强调其珍贵
阳和:阳光的温暖,指煤炭蕴含的热能
爝火:小火把
鼎彝:古代青铜炊具和礼器的统称
铁石句:既指煤炭燃烧后残留的煤渣如铁石坚硬,也暗喻作者如铁石般坚定的报国之志
此诗作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时于谦任山西巡抚。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其煤矿开采在明代已有相当规模。诗人视察矿区时,由煤炭的实用价值联想到士人的社会责任,遂成此诗。当时宦官王振开始干政,于谦借咏煤表达清廉自守、为民请命的决心,后其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最终以死明志的人生轨迹,恰与此诗预言式地呼应。
这首咏物诗以煤炭自喻,展现于谦'燃烧自己,温暖众生'的崇高品格。首联用'凿开混沌'的壮阔意象,将煤炭形成与天地初开相联系。颔联'春浩浩''夜沉沉'的对比,突显煤炭改变自然的力量。颈联由物及人,'铁石死后心'暗示自己至死不渝的忠诚。尾联直抒胸臆,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异曲同工。全诗托物言志,煤炭的物理特性与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完美融合,形成'物我合一'的崇高意境。
诗人赋予煤炭三重人格化意象:作为能量载体,它是'藏蓄阳和'的温暖使者;作为工业原料,它是铸造文明的'鼎彝'根基;作为精神象征,它体现着'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洪炉照破夜沉沉'的壮美画面,既是对明代采煤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光明战胜黑暗的哲理隐喻。全诗在'物-人-志'的层层递进中,构建出刚健雄浑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