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唐代

原文鉴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一作:阑)

白话今译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不再轮回?那些逝去的往事,又记得多少呢?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东风,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实在不忍心去回想那灭亡的故国啊。

那些雕花的栏杆、玉砌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当年的人早已容颜憔悴。若问我的愁绪有多少?就像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永无止境。

注疏集解

1. 春花秋月:象征时光流逝与自然永恒。
2. 朱颜改:暗指亡国后物是人非,也含词人容颜衰老之意。
3. 一江春水: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978年七夕,李煜被俘至汴京的第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见其词中"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杀。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亡国后作品则浸透血泪,王国维评其"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首绝命词正是其艺术巅峰。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自然意象开篇,用"春花秋月"的永恒反衬人生无常。"小楼东风"与"月明"营造孤寂氛围,"雕栏玉砌"的今昔对比强化亡国之痛。末两句自问自答,以奔腾江水喻愁,既显愁之深重,又暗含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全词语言清丽如白话,却因真情实感产生巨大艺术张力,堪称血泪之作。

李煜将帝王之悲与文人之思熔铸于词中,创造出"以血书者"的意境。上阕时空交错,"不堪回首"四字道尽挣扎;下阕物我对照,"朱颜改"三重隐喻(江山易主、青春不再、阶下囚身份)。最终以江水收束,愁绪从个人际遇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命运慨叹,意境由实入虚,余韵绵长。

李煜

字:重光

号:钟隐、莲峰居士

生卒:937年-978年

流派:婉约词派先驱

历代评骘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此词公认为词中南面王,结句尤为人所称道
俞平伯 《读词偶得》
后主虽失国,然其词乃千古独步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