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体》

权德舆 唐代

原文鉴读

鸾啼兰已红,见出凤城东。粉汗宜斜日,衣香逐上风。
情来不自觉,暗驻五花骢。
婵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
试问佳期不肯道,落花深处指青楼。
隐映罗衫薄,轻盈玉腕圆。相逢不肯语,微笑画屏前。
知向辽东去,由来几许愁。破颜君莫怪,娇小不禁羞。
楼上吹箫罢,闺中刺绣阑。佳期不可见,尽日泪潺潺。
泪尽珊瑚枕,魂销玳瑁床。罗衣不忍著,羞见绣鸳鸯。
君去期花时,花时君不至。檐前双燕飞,落妾相思泪。
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
秋风一夜至,吹尽后庭花。莫作经时别,西邻是宋家。
独自披衣坐,更深月露寒。隔帘肠欲断,争敢下阶看。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万里行人至,深闺夜未眠。双眉灯下扫,不待镜台前。 ▲

白话今译

《玉台体》描绘了深闺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诗中女子在花红柳绿的春日里,因思念而泪湿罗衣;在秋夜独眠时,因离别而肝肠寸断。她试问归期却得不到回答,只能在落花深处遥指青楼。全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女子从期待到失望的情感变化。

注疏集解

1.凤城:指京城。2.五花骢:指骏马。3.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4.青楼:此处指富贵人家的闺阁。5.藁砧:古代对丈夫的隐语。6.玳瑁床:装饰华丽的床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冶游盛行。权德舆作为德宗朝宰相,却常以女性视角创作,反映其对闺阁情感的细腻观察。诗中'凤城东''青楼'等描写,实为长安平康坊风月场的写照,展现唐代士大夫阶层'家妓与宦游'并存的特殊文化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玉台体'本指南朝徐陵编选的艳诗风格,权德舆借此旧题创新意,将齐梁绮丽转化为唐音的深沉,可视为对宫体诗的雅化改造。其创作受到刘禹锡'新乐府'运动影响,在香艳题材中注入真切情感。

作品赏析

《玉台体》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闺怨主题,通过'鸾啼兰红'的春景与'泪尽珊瑚枕'的悲情形成强烈对比。权德舆善用意象叠加:'粉汗斜日'写艳遇,'罗衣鸳鸯'喻孤寂,'双燕飞'反衬独处,层层递进展现女子心理。最妙在'蟢子飞'的细节,将民间'喜蛛兆归'的习俗融入诗境,使期盼更具生活气息。

全诗语言绮丽而不浮艳,'微笑画屏前'的含蓄与'泪潺潺'的直白相得益彰,体现唐代闺怨诗'哀而不伤'的美学特征。末句'莫是藁砧归'以问作结,留白中见深情,与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异曲同工。

此诗构建了典型的'春日闺思'意境。上阕以兰红鸾啼的浓艳春色,反衬'不肯语'的矜持;下阕转向'泪尽肠断'的秋夜孤寂,形成时空跳跃。'落花深处指青楼'堪称诗眼,既暗示男子冶游不归,又透露出女子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

权德舆巧妙融合视觉(罗衫薄)、嗅觉(衣香)、触觉(月露寒)等多重感官体验,配合'吹箫''刺绣'等典型闺阁意象,营造出立体化的愁思氛围。其意境与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的深婉、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的炽烈形成唐代闺怨诗的三重境界。

权德舆

字:载之

生卒:公元759年-公元818年

流派:古文运动先驱

历代评骘

德舆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李肇 唐国史补
权文公之文,如朱门素壁,沉雄雅丽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
其闺情诸作,虽藻丽而气骨自存
胡震亨 唐音癸签
末联'蟢子飞'用俗语入诗而不嫌其俚,此真唐人手段
贺裳 载酒园诗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