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北朝

原文鉴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白话今译

风和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山峰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向东或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山水奇特,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能看到千丈深的底部。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花像奔跑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阴森的树木,山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比谁更高更远,形成了无数山峰。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和谐动听。蝉儿不停地鸣叫,猿猴长久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想飞上天空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了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偶尔才能见到阳光。

注疏集解

1. 风烟俱净:风和烟雾都消散了,形容天气晴朗。

2. 天山共色:天空和山峰颜色相同,形容视野开阔。

3. 缥碧:青白色。

4. 轩邈:高远。

5. 鸢飞戾天:鸢鸟飞向高空,比喻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6. 经纶世务:处理世俗事务。

创作背景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这篇文章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写了富春江(今浙江境内)的山水景色。南朝时期,骈文盛行,文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描写自然景物,表达隐逸情怀。吴均的这篇文章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富春江一带自古以风景秀丽著称,东汉严子陵曾在此隐居。吴均通过这篇文章,既展现了富春江的美景,也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远离尘世的情怀。

作品赏析

这篇骈文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的山水美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江水、山峰、树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特别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美景对人的心灵净化作用。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这篇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脱俗的意境。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就营造出一个空灵澄澈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净土。中间对山水树木的描写,既有宏观的壮阔("千百成峰"),又有微观的精致("游鱼细石"),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特别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使意境得到了升华。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通过光影的变化,给这个意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层次感。

吴均

字:叔庠

生卒:469年-520年

流派:山水诗派|骈文革新派

历代评骘

此文清丽绝尘,如见富春山水,令人神往。写景状物,曲尽其妙。
清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叔庠之文,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南朝梁 萧统 《文选序》
写山水能传神,述情怀见真性,六朝小品,当推此为首。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其文清拔有古气,好为山水之游,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唐 李延寿 《南史》
吴均三书(指《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皆山水名篇,而此篇尤为绝唱。
清 吴楚材 《古文观止》评注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