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无名氏 宋代

原文鉴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白话今译

别总惦记那金线绣的衣裳,最该珍惜的是青春时光。
花开能折就赶紧折下,别等花谢了对着空枝惆怅。

夜空晴朗月光像蜡烛般明亮,梨花沾露宛如白玉闪光。
杜鹃整夜叫到天亮,美人独守空房心发慌。

赐了罗衣却不给恩宠,熏香过后只剩心伤。
舞袖虽美从未起舞,总对着春风泪湿衣裳。

懒得卸妆靠在绣床边,跟着姐妹绣鸳鸯。
针线走到双飞图案处,想起戍边丈夫泪成行。

睁眼闭眼都是惊惶,没人懂我此刻心慌。
不如池塘里那对鸳鸯,能相守一辈子不散场。

注疏集解

1. 金缕衣:华贵衣物,象征物质享受
2. 子规:杜鹃鸟,啼声凄苦
3. 玉箸:比喻眼泪
4. 夜合花:夜香木兰,黄昏开放
5. 三十六峰:泛指遥远山峰

创作背景

这组诗可能产生于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催生了大量民间创作。当时有'四方征集'制度,男子常年戍边,造就无数闺怨题材。诗中'辽阳''函关''赫连台'等边塞地名,折射出唐代兵役制度的残酷。'纱窗不肯施红粉'等句,则反映宫女制度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多首提及'浙江''望海楼',可能出自江浙民间歌者之手,融合了吴越民歌的柔婉与边塞诗的苍凉。

作品赏析

这组无名氏《杂诗》堪称唐代民间诗歌瑰宝,十八首短诗如十八颗珍珠,串联起闺怨、征戍、时光等永恒主题。开篇'有花堪折'已成千古名句,用折花意象将'惜时'主题具象化。中段'空赐罗衣'等句揭露封建赏赐制度的虚伪,'虽然舞袖何曾舞'七字写尽宫廷女子的悲剧。后篇征夫思妇的对照描写尤为动人,'回针刺到双飞处'的细节捕捉,把思念具象为绣花针下的颤抖。结尾'十年为客'将个人愁绪升华为时代漂泊感,与开篇'惜时'形成闭环。

艺术上采用民歌常用的顶针、复沓手法,如'愁'字在十四个篇章中反复出现,形成情感漩涡。意象选择极具平民审美特征,用梨花、鸳鸯、杜鹃等常见物象构建意境,比兴手法自然如口语。

这组诗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意境空间:首先是'金缕衣-梨花-罗衣'构成的物质世界,华美却易逝;其次是'子规-征夫-鸳鸯'组成的情感世界,充满分离苦楚;最终指向'望海楼-他州-暮江'的时空意境,展现人类永恒的漂泊感。最妙的是将这三个空间通过'泪'的意象勾连——美人泪、征夫泪、游子泪,最终汇聚成时代眼泪。

不同于文人诗的含蓄,这些民间创作直白热烈,'不如池上鸳鸯鸟'的比拟,'特地愁从望里来'的直抒,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视觉上善用色彩对照,如'白如玉'的梨花与'红粉'的纱窗,'翠羽帐'与'宝钗'的金碧交映,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

无名氏

流派:民间诗派|乐府传统

历代评骘

其词率而能丽,浅而能深,民间哀乐,道尽人心中事而浑朴未凿 胡应麟《诗薮》
十八首如十八般武艺,短章而具长篇之势,盖集乐府之大成者 沈德潜《唐诗别裁》
'有花堪折'一语,唤醒千古梦中人,较之'少壮不努力'更觉惊心动魄 俞陛云《诗境浅说》
每读'回针刺到双飞处',未尝不掩卷太息,此真天籁自鸣者 贺裳《载酒园诗话》
唐人绝句妙境,半在民间,此组尤得乐府神髓,虽王昌龄《闺怨》不能过也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