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 其一》

杜牧 唐代

原文鉴读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白话今译

十三岁的少女身姿轻盈柔美,就像二月初枝头含苞的豆蔻花。春风吹遍十里繁华的扬州街道,就算所有珠帘卷起露出佳人,也比不上你的风采。

注疏集解

1.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2. 豆蔻:植物名,常比喻十三四岁少女
3. 珠帘:装饰珍珠的帘子,代指歌楼妓馆
4. 扬州路:唐代扬州是著名商业都市,歌楼林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任职时。扬州在唐代是国际性商业都市,杜牧曾在此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诗中少女可能是他在扬州结识的歌伎。晚唐时期文人狎妓风气盛行,但杜牧这类作品往往超越艳情,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写,寄托对青春美好的普遍咏叹。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离别场景。前两句用'豆蔻梢头'的鲜嫩意象比喻少女的青春美好,后两句通过'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突出心中唯一。全诗不着一字抒情,却通过意象对比将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杜牧善用扬州的奢靡背景作为情感载体,在盛唐气象中注入个人化的细腻感受。

诗中'卷上珠帘总不如'运用否定式比较,既避免直白夸赞的俗套,又暗含'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意。这种含蓄表达正是晚唐诗风由雄浑转向婉约的典型体现。

此诗构建了双重意境空间:一是实写的扬州风月场,珠帘罗幕间尽是脂粉佳人;二是虚写的心理空间,在姹紫嫣红中独守一份纯净记忆。两个空间通过'不如'产生碰撞,最终在读者心中投射出超越时空的审美意象——那永远定格在二月枝头的豆蔻芳华。

杜牧将商业都市的物质繁华转化为精神载体,用世俗场景反衬纯真情感,这种对立统一的艺术处理,使短短四句诗具有了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力。

杜紫薇

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生卒:803年-852年

流派:现实主义诗歌,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

历代评骘

此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总不如'三字有千钧之力,彼时繁华俱成背景矣。 清·黄生《唐诗摘钞》
以豆蔻喻少女,取含苞未放之意,可谓妙绝天工。 明·杨慎《升庵诗话》
后二句不嫌其尽,反觉其无穷,盖以繁华衬孤清,愈见情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杜牧七绝最得含蓄之妙,如此诗看似平易,而深情自在言外。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人赠妓诗多矣,独此首能化俗为雅,以景结情,宜其传诵千古。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