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

刘桢 南北朝

原文鉴读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今译

高耸的山上挺立着青松,山谷里刮着瑟瑟寒风。
风声多么猛烈啊,松枝却更加刚劲!
冰霜凛冽的严冬里,它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难道松柏不会遭受严寒侵袭吗?只因它们天生就有着坚韧的本性。

注疏集解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古汉语强调语气)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东汉末年,时值社会动荡的建安时期。刘桢作为'建安七子'之一,通过咏松赠予堂弟,既勉励亲人保持节操,也寄托了文人群体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精神追求。当时士人常以自然物象自喻,形成'魏晋风骨'的文学传统。

作品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松柏喻人,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坚贞品格。前四句用风声的狂暴反衬松枝的刚劲,视听结合的画面极具张力。五六句转入严冬场景,'端正'二字赋予松树人格化的姿态。末两句采用设问句式,点明主旨——高尚品格源于内在禀赋。全诗语言简劲,意象鲜明,展现了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的特色。

诗人选取'山上松'这一典型意象,在空间上形成高低对峙的立体感。'瑟瑟'与'亭亭'的叠词运用,既模拟风声又强化松树形象。后四句通过时间维度的延伸('终岁'),将瞬间观察升华为永恒品质的礼赞。结句的哲理升华,使咏物诗突破物象本身,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刘桢

字:公干

生卒:约公元186年-217年

流派:建安风骨

历代评骘

其诗直抒胸臆,气格高古,得风人之旨
胡应麟 诗薮
公干诗有逸气,但未遒耳
刘勰 文心雕龙
五言之制,独擅公干
钟嵘 诗品
建安中,刘桢辞气锋烈,莫之与京
曹丕 典论·论文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