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残魂 一作:残红)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我这破碎的灵魂更加黯然神伤,在越江边与你道别时泪水成行。
独自被贬到六千里外的蛮荒,历经九死一生已熬过十二载时光。
桂岭的瘴气如黑云压顶般可怖,洞庭湖的春水却似蓝天般浩荡。
若要问别后相思会化作何物?定是荆门郢都的烟树入梦长。
1. 越江:指柳州境内的柳江
2. 去国六千里:柳州距长安约六千里
3. 桂岭:柳州附近山岭
4. 荆门郢树:借指宗一将去的江陵(古郢都)
5. 万死投荒:指永贞革新失败后连续遭贬的险境
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先后被贬永州、柳州。此诗作于他去世前四年,当时堂弟宗一将北归江陵,而诗人深知自己可能终老蛮荒。诗中'万死投荒十二年'包含815年吴元济叛乱中诗人险遭杀害的经历,'桂岭瘴气'实指他在柳州亲身经历的'瘴疠攻三岁'(《寄韦珩》)。这份兄弟离别,实则是生死诀别的政治预言。
这首七律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是柳宗元在柳州写给堂弟柳宗一的血泪之作。首联以'残魂''别泪'定下悲怆基调,颔联'一身''万死'的强烈对比道尽贬谪之苦。颈联的'瘴来云似墨'与'春尽水如天'形成地狱与天堂的视觉对冲,尾联将相思具象化为荆门烟树,开创了以迷离意象寄托深情的表现手法。全诗在空间上构成'柳州-洞庭-江陵'的三角形思念场,时间上浓缩了十二年的血泪沧桑,堪称唐代贬谪文学的巅峰之作。
诗人用'墨云瘴气'与'春水蓝天'的强烈色差,构建出精神世界的两极:一边是吞噬生命的政治黑暗,一边是超越苦难的审美救赎。尾联'荆门郢树烟'的朦胧意象,既是对弟弟前程的祝福,更是将无法言说的政治伤痛转化为永恒的艺术意境。这种将现实苦难升华为诗性存在的创作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苏轼等贬谪文人。
子厚南迁诗益工,格力雅健,意致深婉,此篇尤见其兄弟笃爱之情'万死投荒'四字,血泪迸出,非历其境者不能道结句'郢树烟'三字,迷离惆怅,使千年读者犹为陨涕唐人迁谪诗,太白飘逸,子厚沉郁,此作兼有二派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