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人》

韩偓 唐代

原文鉴读

莫嫌谈笑与经过,却恐闲多病亦多。
若遣心中无一事,不知争奈日长何。

白话今译

别嫌弃我们常谈笑往来,只怕太清闲了反而多病多灾。
要是心里真能放下所有事,又怎会发愁这漫长的日子难捱。

注疏集解

1. 遣:使、让
2. 争奈:怎奈、无奈
3. 日长:指无所事事的漫长时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韩偓晚年隐居福建时期(约900年后)。唐昭宗被弑后,这位曾官至翰林学士的诗人选择归隐。表面劝友人莫惧往来,实则自剖心迹——在被迫的闲居中,他既享受远离政治的快意,又承受着精神失重的痛苦。这种矛盾心理在同时期作品《醉著》《安贫》中均有体现。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口语化的劝慰开篇,揭示出晚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首句'莫嫌谈笑与经过'展现朋友间的亲密,而'却恐闲多病亦多'道破闲适生活的双刃剑特性——生理的闲适可能引发心理的疾病。后两句用假设递进,'心中无一事'的理想状态反而导致'日长'的虚无感,辩证地呈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永恒矛盾。韩偓将道家'无为'思想与儒家进取精神的对撞,浓缩在28字的日常对话中。

诗歌构建了'闲-病-空-长'的意象链条,在庭院谈笑的日常场景里,埋藏着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日长'二字尤妙,既是客观时间流逝,更是主观心理体验,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异曲同工。这种对'无事之境'的焦虑,折射出晚唐士人在动荡时局中既渴望超脱又无法真正放下的普遍心态。

韩偓

字:致光

号:玉山樵人

生卒:约842年-约923年

流派:绮丽诗派

历代评骘

韩致尧诗婉丽凄艳,能道人意中事
元 方回《瀛奎律髓》
其七绝往往于纤秾中作淡语,读之如饮醇醪
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晚唐唯韩偓、吴融最为杰出于纤巧中犹存气骨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
偓为诗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
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