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任昱 元代

原文鉴读

仗下仪容笔下文。天风驾鹤住仙真。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经国志,立朝身。暂烦高手活吴民。明朝莫遣书丹篆,怕引新符刻玉麟。

白话今译

朝堂上仪表堂堂笔下生花,仿佛天风驾鹤的仙人。石榴花盛开三日迎接端午,芭蕉叶千年长青庆贺诞辰。 胸怀治国之志,立身朝廷之位。暂且烦劳您这位高手拯救吴地百姓。明日莫要让人用朱砂写符箓,怕引来新的符咒刻在玉麒麟上。

注疏集解

1. 仗下仪容:指朝堂上庄严的仪态。 2. 天风驾鹤:道教成仙典故,此处形容文采超凡。 3. 榴花三日:端午时节石榴花开正盛。 4. 书丹篆:用朱砂书写篆体符咒。 5. 玉麟:玉雕麒麟,祥瑞之物。

创作背景

创作于元代官场文化盛行时期,当时端午写符禳灾的习俗与官场文书往来形成微妙映照。作者任昱作为汉族文人在蒙古政权下任职,词中'活吴民'的诉求与'怕引新符'的谨慎,折射出异族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

作品赏析

这首《鹧鸪天》以端午时节为背景,展现了一位朝臣的文采与抱负。上阕用'天风驾鹤'的仙姿比喻自己的文笔,'榴花''蕉叶'既点明时令又暗喻品格。下阕'经国志'三字直抒胸臆,'暂烦高手'句显谦逊,末两句则流露出对官场虚文的警惕。全词在端午民俗与为官之道间找到巧妙平衡,既有节日气息又不失政治深度。

任昱通过端午意象构建出双重意境:表面是榴花蕉叶的节日欢庆,内里是'怕引新符'的政治隐忧。'天风驾鹤'的飘逸与'立朝身'的庄重形成张力,芭蕉的'千春'与符咒的'新刻'构成时间维度上的对比。这种将个人抱负嵌入传统节令的写法,使词作既有应景之趣,又含警世之味。

任昱

生卒:约1310年—约1380年

流派:婉约派散曲

历代评骘

任君此作熔铸仙姿与吏才于一炉,节序之感与经纶之志并见
杨维桢 《铁崖诗话》
『蕉叶千春』四字,较『松柏后凋』尤觉新警
王世贞 《艺苑卮言》
末句暗讽时政而不露锋芒,得风人之旨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以端午俗事入翰苑雅词,虚实相生处最见手段
况周颐 《蕙风词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