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代人赋》

辛弃疾 宋代

原文鉴读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白话今译

夕阳西下,寒鸦归巢,眼前景象满是哀愁。唯有柳树环绕的池塘边,新发的嫩绿透出几分温柔。倘若不是亲眼见证这离别之苦,我绝不会相信人间真有愁白头的痛楚。

肝肠已断,泪水难收。带着相思之苦再次登上小红楼。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阻断,却仍不由自主地频频倚靠栏杆远望。

注疏集解

1. 晚日寒鸦:夕阳与寒鸦意象组合,强化萧瑟氛围
2. 柳塘新绿:初春景物,与上句形成冷暖对比
3. 眼底离恨:直指离别之痛的视觉化表达
4. 小红楼:古代女子居所,暗示代女性立言
5. 频倚阑干:重复动作展现执着情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中年闲居带湖时期(1182-1192)。表面是'代人赋'的闺怨词,实则寄托着词人政治失意的深沉苦闷。当时辛弃疾因遭弹劾罢官,报国无门之痛与夫妻离别之愁交织。词中'山遮断'既可指自然屏障,亦暗喻朝廷阻隔,'不自由'更是对其政治处境的精准概括。这种借儿女之情写家国之恨的手法,是辛弃疾对传统婉约词的突破。

作品赏析

这首婉约词以女性口吻写离愁,开篇用'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的意象对比,奠定哀而不伤的基调。'若教'二句成为千古绝唱,将抽象离恨具象为白头可见的岁月痕迹,哲理与深情并存。下阕'肠已断'三字短句如泣如诉,'重上小红楼'的'重'字暗示无数次徒劳的期盼。结尾'频倚阑干'的细节,生动刻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情,与李清照'倚遍阑干'异曲同工。全词在温柔笔触中暗藏惊心动魄的情感力量。

此词最妙处在于矛盾意境的营造:寒鸦的凄冷与新绿的温柔同在,理性的认知(山遮视线)与感性的行为(频倚阑干)并存。辛弃疾将豪放词人的激烈情感,以细腻婉约的笔法注入闺怨题材,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美感。'不信人间有白头'的决绝判断,实则是经历过人生至痛后的彻悟,比直白抒情更具穿透力。全词犹如一幅水墨小品,在留白处蕴藏无限情思。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生卒: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流派:豪放派

历代评骘

其情至深,其语至浅,'白头'句直抵人心深处,非经历者不能道此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以健笔写柔情,于温婉中见沉郁,稼轩本色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频倚阑干'四字,写尽天下痴情人的无望守望
沈祖棻 《宋词赏析》
柳塘新绿配寒鸦晚日,冷暖相激处最见词心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代人赋而自伤,此稼轩词所以厚也
夏承焘 《唐宋词欣赏》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