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醉西施》

张鸣善 元代

原文鉴读

检点旧风流,近日来渐觉小蛮腰瘦。想当初万种恩情,到如今反做了一场僝僽。害得我柳眉颦秋波水溜,泪滴春衫袖,似桃花带雨胭脂透。绿肥红瘦,正是愁时候。

【并头莲】风柔,帘垂玉钩。怕双双燕子,两两莺俦,对对时相守。薄情在何处秦楼?赢得旧病加新病,新愁拥旧愁。云山满目,羞上晚妆楼。

【赛观音】花含笑,柳带羞。舞场何处系离愁?欲传尺素仗谁修?把相思一笔都勾,见凄凉芳草增上万千愁。休、休,肠断湘江欲尽头。

【玉芙蓉】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加人病黄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余文】东风一夜轻寒透,报道桃花逐水流,莫学东君不转头。▲

白话今译

翻检旧日风情,近来发觉腰肢渐瘦。回想当初万般恩爱,如今反倒成了折磨。害得我皱眉如秋水含波,泪水浸透春衫袖,像沾雨的桃花胭脂透。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正是愁绪浓时。 微风轻拂,珠帘低垂。怕见成双的燕子、结对的黄莺,时时相依。那薄情郎此刻在何处青楼快活?弄得我旧病未愈又添新愁。满眼云山遮望眼,羞于登上晚妆楼。 花儿强颜欢笑,柳枝含羞低垂。舞榭歌台怎系得住离愁?想寄书信又托付何人?不如把相思一笔勾销,可看见萋萋芳草更添万千愁绪。罢了罢了,愁肠已断在湘江尽头。 这寂寞何时到头?盼着天边传来音讯。枝头黄莺啼叫加重病情,渭城衰柳摇曳助长愁思。满江春水都是泪,也流不尽这许多忧愁。若得情郎归来,定要形影不离——纵使死在牡丹花下,做鬼也风流。 一夜东风送轻寒,听说桃花随水流。可别学那春神一去不回头。

注疏集解

1.小蛮腰:典出白居易"杨柳小蛮腰",指女子纤细腰身 2.僝僽(chán zhòu):烦恼、折磨 3.并头莲:曲牌名,喻夫妻恩爱 4.尺素:书信 5.渭城衰柳:化用王维《渭城曲》,指离别之地 6.东君:春神,喻薄情郎

创作背景

创作于元代中后期,当时散曲创作出现'以词为曲'倾向。张鸣善作为汉族文人,借闺怨题材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元代青楼文化兴盛,曲中'秦楼''舞场'等描写具有时代特征。作者可能借鉴了当时流行的杂剧表现手法,通过独白式抒情展现人物心理,这种'代言体'形式在元散曲中颇为新颖。

作品赏析

这套散曲以闺怨为主题,通过五个曲牌的层层递进,展现女子从追忆、苦等到绝望的情感历程。首曲【醉西施】以'桃花带雨'的意象奠定哀婉基调,'绿肥红瘦'化用李清照词,暗喻青春流逝。【并头莲】中'双双燕子'与独守空闺形成强烈对比,'云山满目'句展现望眼欲穿的痴情。【赛观音】'花含笑,柳带羞'以乐景写哀,'肠断湘江'用娥皇女英典故深化悲剧色彩。【玉芙蓉】'满眼春江都是泪'夸张手法写愁绪之深,末句'做鬼也风流'的决绝令人动容。全篇善用比喻、反衬,将传统闺怨题材写出新意。

此套散曲构建了完整的春日愁绪空间:珠帘低垂的闺阁、燕双飞的庭院、落花流水的江岸,三个场景交织成情感迷宫。'瘦腰-病愁-泪江'的意象链形成身体到精神的痛苦投射,'桃花逐水'的结尾既呼应开篇,又暗喻情缘消散。张鸣善特别擅长在传统意象中注入市井气息,如'秦楼'指青楼、'舞场'指娱乐场所,使古典闺怨具有元代市井文学特质。全篇在雅俗之间取得平衡,堪称元散曲闺怨题材代表作。

张鸣善

历代评骘

其词如琼筵醉客,风流酝藉,尤工于闺情之作
钟嗣成 《录鬼簿》
张鸣善曲,雅俗兼济,能道闺阁中百转愁肠
朱权 《太和正音谱》
'做鬼也风流'语,市井中透真情,非俗手所能为
李开先 《词谑》
元人散曲至鸣善,始尽脱词家窠臼,自成机杼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