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虏骑 一作:胡骑)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配着金色的马笼头,矫健地向西北飞驰而去。若问这是谁家的好儿郎?原是幽并一带的豪侠少年。年少便离家乡,威名远扬大漠边疆。日夜不离良弓,箭囊里插满楛木箭矢。拉弓射穿左边靶心,右手发箭击碎月支。扬手接住飞窜的猿猴,俯身射裂地上的马蹄。灵巧胜过猿猴,勇猛如同豹螭。边塞频频告急,胡骑屡屡犯境。紧急军令从北方传来,他策马冲上高堤。长驱直入踏破匈奴,回身又压服鲜卑。置身刀锋剑刃之间,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父母尚且无暇顾及,何况妻儿私情!姓名既入壮士名册,心中便无半分私念。为国捐躯赴危难,视死如同归家般坦然!
1. 幽并:幽州与并州,古代多出豪侠之地
2. 楛矢:楛木制成的箭,泛指兵器
3. 月支:箭靶名称,一说西域古国名
4. 羽檄:插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
5. 鲜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此诗作于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广州途中。当时南宋行朝覆灭在即,诗人借曹植《白马篇》旧题重构游侠形象,以边塞战事隐喻抗元斗争。诗中"西北驰""羽檄北来"等方位描写,暗指元军自北方南侵的军事态势。作为《指南录》组诗第七十七首,延续了"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贞主题,但改用乐府体展现在绝境中愈发坚毅的殉国意志。
全诗以第三人称视角塑造游侠儿形象,实为诗人自我精神的投射。前十二句极写少年侠客的骑射技艺与英勇气概,"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比喻充满动态张力。后十句转向战场描写,"弃身锋刃端"六句以排比递进展现决绝之志,末句"视死忽如归"如金石掷地,将爱国情怀推向高潮。诗中"白马金羁"的意象与"沙漠""边城"的苍茫背景形成色彩碰撞,既延续汉乐府《白马篇》的游侠传统,又注入了南宋末年的悲壮时代气息。
此诗表面写边塞游侠,实则构建了一个精神图腾。白马少年在西北大漠的驰骋身影,恰似文天祥在国难中的孤勇前行。诗中刻意弱化具体战争场景,而强化"锋刃""羽檄"等象征符号,使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产生共振。"不得中顾私"与"视死如归"的宣言,超越了传统边塞诗的建功立业主题,展现出理学熏陶下士大夫"存天理,灭人欲"的极致精神追求。金戈铁马的阳刚叙事中,暗含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哲学沉思。
其诗如金甲耀日,铁马嘶风,读之令人发指。《白马》一篇尤见烈士肝肠,虽曹子建复生不能过也。 胡应麟《诗薮》文山乐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至如"弃身锋刃端"数语,已开《正气歌》先声。 沈德潜《宋金元诗选》宋季诗人当以文山为第一,其七十七首皆血泪写成,此篇托名游侠而自写怀抱,较之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更进一境。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每诵"视死忽如归"句,辄见燕市嵇侍中血,古今忠义诗文至此极矣。 林景熙《霁山集》后村称其诗"光芒万丈",观此篇知非虚誉。使李太白作边塞诗,未必能道得如此斩钉截铁。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