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名联》

韩愈 唐代

原文鉴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白话今译

现代译文:攀登书山只有勤奋这一条捷径,横渡学海必须用刻苦当作渡船。说白了就是——想学好就得拼命,没别的窍门。

注疏集解

【书山】比喻知识堆积如山;【勤为径】强调勤奋是唯一路径;【学海】指学问深广如海;【苦作舟】将刻苦比作渡海工具。全联用登山渡海比喻治学,突出勤奋与坚持的核心价值。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中唐儒学复兴时期,韩愈时任国子监祭酒(最高教育长官)。当时佛道盛行,儒家经典被忽视。此联原是韩愈为太学题写的楹联,后成为科举考场常见题词,旨在激励学子以务实态度钻研儒家典籍。

作品赏析

这幅对联以'山''海'的宏大意象构建治学图景。'勤径''苦舟'的比喻既形象又犀利,把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攀登与航行。'无涯'与'有路'形成辩证关系:学问虽浩瀚无垠,但勤奋能开辟通途。韩愈用最简练的十四字,完成了从方法论到人生观的升华。

此联营造出壮阔而艰辛的治学意境。书山巍峨却留有通途,学海苍茫但可借舟横渡,在绝望中给人希望。'勤''苦'二字如凿刻般有力,将治学的孤独与坚韧化作可触摸的山水画卷。结尾'舟'字尤妙,既是工具又是象征,让无涯学海有了具象的承载。

韩愈

字:退之

号:昌黎先生

生卒:768年-824年

流派:

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文,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诗歌属'韩孟诗派',与孟郊共创奇崛险怪风格,注重炼字琢句与意象创新。

历代评骘

此联如晨钟暮鼓,字字皆可作座右铭。其妙处在化虚为实,使无形之学有登山航海之象
林则徐 《楹联丛话》
十四字道尽千古学问真谛,后之学者虽著述千万,不能出其范围
纪晓岚 《四库全书总目》
韩公此联最得教育三昧,非空谈性理者所能道
朱熹 《朱子语类》
对仗工稳如天成,说理透彻似刀刻,宜其传诵千载而不衰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今之厌学者读此联,当如芒刺在背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