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现代译文:攀登书山只有勤奋这一条捷径,横渡学海必须用刻苦当作渡船。说白了就是——想学好就得拼命,没别的窍门。
【书山】比喻知识堆积如山;【勤为径】强调勤奋是唯一路径;【学海】指学问深广如海;【苦作舟】将刻苦比作渡海工具。全联用登山渡海比喻治学,突出勤奋与坚持的核心价值。
创作于中唐儒学复兴时期,韩愈时任国子监祭酒(最高教育长官)。当时佛道盛行,儒家经典被忽视。此联原是韩愈为太学题写的楹联,后成为科举考场常见题词,旨在激励学子以务实态度钻研儒家典籍。
这幅对联以'山''海'的宏大意象构建治学图景。'勤径''苦舟'的比喻既形象又犀利,把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攀登与航行。'无涯'与'有路'形成辩证关系:学问虽浩瀚无垠,但勤奋能开辟通途。韩愈用最简练的十四字,完成了从方法论到人生观的升华。
此联营造出壮阔而艰辛的治学意境。书山巍峨却留有通途,学海苍茫但可借舟横渡,在绝望中给人希望。'勤''苦'二字如凿刻般有力,将治学的孤独与坚韧化作可触摸的山水画卷。结尾'舟'字尤妙,既是工具又是象征,让无涯学海有了具象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