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_重过西湖面》

赵善庆 元代

原文鉴读

重过西湖

面图中,红尘外,妆台方钗,芳径罗鞋。金瓶带酒携,纨扇和诗卖。一枕清风扁舟快,碧桃香两岸花开。刘郎再来,西施好客,东阁怜才。

暮春即事

老海边,孤山下,晴桥螮蝀,小舫琵琶。春残杜宇声.香冷荼蘼架。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斜阳落霞,娇二嫩水,剩柳残花。

白话今译

《重过西湖》译文: 再次来到西湖,仿佛置身画中,远离尘世。梳妆台边放着发钗,花香小径上遗落绣鞋。带着金瓶盛酒,摇着绢扇卖诗。清风中躺在小舟上快意酣眠,两岸桃花飘香。像刘郎重游仙境,西施般好客的主人,东阁里珍惜人才。 《暮春即事》译文: 老树旁的海边,孤山脚下,晴空下的彩虹桥边,小船上传来琵琶声。春天将尽杜鹃啼鸣,荼蘼架下香气渐冷。山水如淡妆浓抹的画,酒旗旁零星几户人家。夕阳映晚霞,柔波漾清水,只剩下些残柳败花。

注疏集解

1. 红尘外:指远离世俗的喧嚣 2. 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3. 刘郎:指刘晨,传说中入天台山遇仙的典故 4. 螮蝀(dì dōng):彩虹的古称 5. 荼蘼:春季最后开放的花,象征春光将尽

创作背景

赵善庆是元代后期著名散曲家,生活在十四世纪中叶。当时元曲创作已进入成熟期,文人散曲逐渐雅化。这两首作品应作于作者晚年重游杭州时,前曲可能写于春季游湖,后曲则作于暮春感怀。元代文人常借西湖景物抒发隐逸情怀,赵善庆在曲中既保持了散曲的通俗性,又融入了文人诗的意境追求。

作品赏析

这两首散曲展现了元代文人赵善庆笔下的西湖春景。前篇《重过西湖》以明快笔调描写重游之乐,'金瓶带酒携,纨扇和诗卖'勾勒出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末句用刘郎、西施典故,暗喻西湖如仙境美人。后篇《暮春即事》则转向暮春的寂寥,'春残杜宇声.香冷荼蘼架'以声音与香气的变化暗示时节流转,结尾'剩柳残花'四字精准捕捉春末的惆怅。

两曲对比鲜明,前者写重逢之喜,后者抒迟暮之思,共同构成西湖春日的完整画卷。赵善庆善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意境自出,体现了元代散曲清新自然的风格特色。

赵善庆的这两首散曲犹如两幅水墨小品,前者用明丽色彩描绘西湖盛景,后者以淡雅笔墨勾勒春残景象。'一枕清风扁舟快'的逍遥与'斜阳落霞'的静谧形成有趣对照,展现了中国文人既向往超脱又不舍尘缘的矛盾心境。尤其'淡抹浓妆山如画'一句,将自然景观艺术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赵善庆

字:文宝

号:乐善

生卒:约1270年-约1340年

流派:清丽派

历代评骘

善庆曲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得白乐天遗意
朱权 《太和正音谱》
其西湖诸作,能于柳七情致外别开生面
李开先 词谑
赵君小令,妙在淡而有味,如啖橄榄
王世贞 艺苑卮言
元人散曲至赵善庆,始尽脱俚俗,雅驯可诵
焦循 剧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