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李峤 唐代

原文鉴读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白话今译

皎洁的月亮升上寒冷的夜空,人们都说此刻天下共赏同一轮明月。可谁又能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或许正经历着风雨交加呢?

注疏集解

圆魄:指中秋圆月。寒空:清冷的夜空。四海:泛指天下。安知:怎知。雨兼风:风雨交加的天气。

创作背景

李峤是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这首诗创作于中秋时节,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当时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诗人们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中秋赏月是唐代重要习俗,诗人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明月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人们共赏明月的普遍认知与远方可能存在的风雨,揭示了世间悲欢离合的不同境遇。前两句写中秋夜众人仰望明月的场景,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出质疑,暗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意境开阔,由近及远,由实入虚。从眼前的中秋明月联想到千里之外可能的风雨,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空间的广阔,更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差异。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

李峤

字:巨山

生卒:645年-714年

流派:宫廷诗派

历代评骘

此诗以小见大,由月及人,道尽世间悲欢离合之态,可谓言简意赅。
明 胡应麟 《诗薮》
李峤此作,看似平淡,实则深含哲理,后二句尤见匠心。
清 沈德潜 《唐诗别裁》
中秋夜之作多矣,独此诗能跳出窠臼,别开生面。
宋 严羽 《沧浪诗话》
二十字中,包蕴无限,可谓尺幅千里。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后二句转折,顿生波澜,使全诗意境陡然开阔。
清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