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唐代

原文鉴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白话今译

江边杨柳垂着青翠的枝条,江水静静流淌。忽然听见情郎在江面上唱着歌走来。东边太阳高照西边却下着雨,你说这天没有晴吧,可明明又有晴(情)呢!

注疏集解

1. 踏歌:古代民间歌舞形式,边唱边踏节拍
2. 无晴却有晴:巧用'晴'与'情'谐音,形成双关
3. 竹枝词:巴渝民歌体裁,刘禹锡改制为文人诗

创作背景

刘禹锡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期间,深入民间采风,将当地流行的《竹枝》民歌改写成文人诗体,共创作十一首。本诗为组诗第一首,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巴渝地区自古有男女对歌择偶的习俗,诗中'踏歌'正是这种民俗的体现。诗人借鉴民歌比兴手法,又融入自身宦海沉浮的人生体验,使简单的爱情题材具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作品赏析

这首民歌风七绝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少女在春日江边邂逅爱情的场景。前两句用'杨柳''江水'构建出江南水乡的柔美背景,'闻郎'二字突然注入灵动气息。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真实天气描写,又暗喻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情,'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自然现象与心理活动完美融合。全诗继承了民歌直白热烈的特点,又赋予文人诗的含蓄韵味,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景到情、从实到虚的多重转折。

诗人采用'以景起兴'的传统手法,开篇用杨柳、江水的静态画面铺陈,突然被歌声打破平静,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立体交织。'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妙天象,既是对巴蜀地区'太阳雨'气候的真实记录,更成为后世表达复杂情感的经典意象。末句谐音双关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将少女欲说还休的娇羞、忐忑与期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看似说天气,实则诉衷肠'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追求。

诗豪

刘禹锡

字:梦得

号:庐山人

生卒:772年-842年

流派:现实主义诗歌,兼有豪放与哲理风格

历代评骘

其竹枝词虽俚语,然情致缠绵,音节谐婉,较之文人刻意之作,反觉天然可爱。 胡应麟 《诗薮》
梦得'东边日出'二句,措语流丽,寓意含蓄,真得民歌三昧。 沈德潜 《唐诗别裁》
后二句双关语妙绝古今,此从'莲子清如水'化出而青于蓝。 黄生 《唐诗摘钞》
以晴隐情,其思致之巧,虽古乐府不能过。 贺裳 《载酒园诗话》
竹枝词本鄙俚,刘宾客为之,始变新声。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