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 十二峰头秋草荒》

何景明 明代

原文鉴读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猿声 一作:猿啼)

白话今译

巫山十二峰顶秋草枯黄,冷烟寒月笼罩着瞿塘峡。青枫江上一叶孤舟的旅人,就算不听猿猴哀鸣也已愁断肠。

注疏集解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长江三峡著名景观。瞿塘:瞿塘峡,三峡最险处。青枫江:泛指三峡一带江水,因两岸多枫树得名。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创作背景

何景明作为明代'前七子'领袖,主张复古,此诗可见其取法盛唐的创作理念。正德年间诗人可能途经三峡所作,当时宦官专权,文人多有羁旅漂泊之感。三峡自古是贬谪、行旅的文学母题,李白、杜甫等均有名篇,此诗在继承传统中另辟蹊径。

明代中期商业经济发展,长江水道繁忙,但险峻的三峡仍是生死考验。诗中'孤舟客'的形象,既是对个体命运的观照,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文人的普遍焦虑。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三峡秋景为背景,勾勒出孤旅愁思。前两句用'秋草荒''冷烟寒月'的意象营造荒寒意境,后两句通过'孤舟客'的视角,将自然之景与人生况味结合。'不听猿声亦断肠'翻用古意,不说猿声催泪,偏说无猿亦悲,更显羁旅之痛深入骨髓。

全诗善用递进手法: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峰头→江面),由景及情的层次推进(荒寒之景→断肠之情),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青枫'意象暗用《楚辞》招魂典故,使羁旅愁思更具历史厚重感。

诗人选取三峡最具代表性的时空片段——秋日的瞿塘峡夜景,通过'荒草''寒月''孤舟'等意象的叠加,构建出空寂寥落的意境。冷色调的景物描写与炽热的羁旅愁情形成反差,'孤舟客'作为画面中唯一动态元素,将天地之苍茫与个体之渺小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构图:十二峰头的俯瞰视角与江面孤舟的平视视角交替,既展现三峡的险峻地貌,又暗示诗人观照世界的双重维度。末句'不听猿声'的反常表达,实则是将传统'猿啼沾裳'的典故内化为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何景明

字:仲默

号:白坡、大复山人

生卒:1483年-1521年

流派:前七子派(复古派)

历代评骘

冷烟寒月二十字,写尽瞿塘秋夜神髓,后二句翻案更觉深至
沈德潜 《明诗别裁》
青枫江上之叹,实承少陵'听猿实下三声泪'而别开生面
王世贞 《艺苑卮言》
仲默此作,骨气在盛唐诸公间
胡应麟 《诗薮》
十二峰头秋色,孤舟客子情怀,字字从肺腑中流出
陈田 《明诗纪事》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