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的心躲不开爱神之箭的刺痛,祖国在风雨中如巨石压顶般黑暗。
想把心意托付给寒星却无人理解,我愿用满腔热血献给华夏轩辕。
1. 灵台:心灵,出自《庄子》。
2. 神矢:指爱神丘比特之箭,喻爱国之情无法逃避。
3. 风雨如磐:比喻黑暗沉重的社会现实。
4. 荃不察:化用《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指民众尚未觉醒。
5. 轩辕:黄帝代指中华民族。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深重时期。在东京弘文学院,他剪辫明志并拍照题诗,'自题小像'实为自我革命的宣言。诗中'轩辕'意象的选择,暗示其从传统士大夫'忠君'到现代'爱国'的思想转变,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捆绑的决绝,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
这首七绝作于1903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首句以西方神话意象'神矢'喻不可抗拒的爱国宿命,次句'风雨如磐'四字力透纸背地勾勒出晚清中国的危局。后两句转折中见赤诚,'寒星'意象既显孤寂又含希望,最终爆发出'血荐轩辕'的千古绝唱。全诗将西方典故、楚辞传统与革命激情熔于一炉,二十八字中浓缩着青年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死誓言。
诗歌构建出双重意境空间:外部是'风雨如磐'的压抑现实,内部是'灵台神矢'的情感风暴。'寒星'与'热血'形成冷热对照,末句如惊雷劈开黑暗,在绝望中迸发出悲壮的献身精神。这种'暗夜-觉醒'的意象组合,成为五四前夕启蒙文学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