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断剑徒劳匣,枯琴无复弦。相逢不多合,赖是向林泉。
我且问问你这彭城来的狂人,谁给你这般疯癫的胆量?喝酒的肚量能装下整片海,写诗的胆子比老天还张扬。断剑躺在匣里已是无用,枯琴断了弦再难奏响。世上知音本就难相遇,好在还有山林泉水可作伴。
1. 彭城子:刘叉自称,彭城为今江苏徐州
2. '酒肠'二句:用夸张手法表现豪饮与作诗的胆魄
3. 断剑枯琴:象征怀才不遇的处境
4. 林泉:代指隐居生活
刘叉作为中唐时期特立独行的诗人,与韩愈、孟郊等皆有交往却始终保持边缘姿态。此诗应作于其漫游江淮时期,当时藩镇割据、科举艰难,许多文人陷入'仕隐两难'的困境。诗中'彭城子'的自称,暗示其楚地狂生的身份认同;'断剑''枯琴'的意象,折射出元和年间寒门士子的普遍苦闷。
值得注意的是,刘叉诗风受李白影响却更显朴野,这种'带江湖气的浪漫主义'在元和诗坛独具一格。诗中'酒''诗''剑''琴'的意象组合,实则是用物质匮乏反衬精神丰盈,堪称寒士文学的代表作。
这首《自问》堪称唐代'江湖派'诗歌的代表作。开篇自嘲式的发问,实则彰显诗人桀骜不驯的个性。'酒肠''诗胆'的夸张对比,将文人豪气推向极致。后四句急转直下,以断剑、枯琴的意象暗喻才士不遇,最终在林泉间找到精神归宿。全诗语言泼辣直白,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最妙处在矛盾张力:前四句的张扬与后四句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恰似酒醉后的清醒独白。'断剑徒劳匣'一句尤为痛切,既写兵器无用武之地,又暗指文人锋芒被束。最终归隐林泉的选择,展现唐代边缘文人的典型生存智慧。
《自问》构建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精神世界。诗人像江湖侠客般自问自答,酒气与剑气交织,琴韵共泉声和鸣。'大于天'的胆魄与'枯琴'的寂寥形成奇妙平衡,使全诗在狂放中见深沉。末句'赖是向林泉'如一声轻叹,将所有的张扬最终收束于山水之间,完成从江湖到山林的意境转换。
这种'外放内收'的表达方式,恰似用烈酒浇心中块垒,醉眼观世态炎凉。诗中物象(酒、剑、琴、泉)的排列组合,构成唐代落魄文人的精神图腾,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
其诗如侠客贲酒,气涌如山而终归淡泊,所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酒肠诗胆之喻,横绝古今,使人想见其抵掌谈笑时断剑枯琴二语,不啻为天下不遇才人同声一哭唐诗人能作真豪语者,除李白外,唯刘叉、刘禹锡三数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