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 熟谙:非常熟悉
2. 窃禄人:指尸位素餐的官员
3. 救物:匡救时弊
4. 世情:社会风气
5. 逸人:隐士
此诗作于唐末黄巢起义前后,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晋升无门。杜荀鹤作为屡试不第的诗人,亲眼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诗中'世情奈值不容真'正是对当时言论高压的控诉,'窃禄人'则讽刺了买官卖官的腐败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的'隐逸'选择实则是保持精神清洁的最后防线。
这首自述诗以沉郁的笔调展现了晚唐诗人的典型困境。首联'酒瓮琴书伴病身'用三个意象堆叠出清苦而风雅的隐居生活,'乐于贫'三字暗含反讽。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的宣言,与'怕作乾坤窃禄人'形成强烈对比,彰显文人风骨。颈联直指创作矛盾:诗人不忘社会责任,但'不容真'的世道让真话无处容身。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道尽知识分子在乱世的憋闷,'白发吾唐'四字更渗透着对时代衰败的痛心。
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在看似平静的自述中暗藏激愤,展现了晚唐士人在政治黑暗中的精神坚守。
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意境空间:酒瓮琴书的雅致与病身白发的凄凉形成第一重对比,'乐于贫'的表象与'不容真'的现实构成第二重矛盾。'宇宙闲吟客'的宏大与'窃禄人'的卑琐形成第三重反差。这种层层递进的意境营造,最终凝结成'白发吾唐一逸人'的孤绝形象——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诗中'乾坤''宇宙'等宏大意象与'病身''白发'等细微描写的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