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潇浦 一作:湘浦)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她擅长弹奏云和山的神瑟,人们常说起湘水女神的灵韵。
河伯冯夷徒然起舞,楚地的游子却不忍听这哀音。
悲苦的曲调让金石凄恻,清越的乐声直飘向深邃苍穹。
仿佛苍梧山飘来的舜帝哀怨,又似白芷草随乐摇曳吐芳馨。
乐声如潇水在湘浦流转(潇浦一作湘浦),又似悲风掠过洞庭湖心。
曲终时不见伊人踪影,唯见江上几座青山默立。
1. 云和瑟:传说中云和山所产神瑟,常与湘灵传说关联
2. 帝子灵:指湘水女神娥皇、女英,舜帝之妃
3. 冯夷:黄河水神,此处反衬瑟音之悲
4. 杳冥:深远幽暗之境,形容乐声穿透力
5. 苍梧怨慕:暗指舜帝葬于苍梧,二妃泪洒斑竹的典故
此诗作于刘克庄晚年退隐时期。作为江湖诗派代表,他常借古抒怀,此诗表面咏湘灵传说,实则寄托对故国沦丧的哀思(时值南宋末年)。诗中'楚客不堪听'暗含诗人作为遗民的身份认同,'悲风过洞庭'更影射当时动荡时局。刘克庄精通音律,曾著《后村诗话》强调'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此作正是其诗乐理论的完美实践。
全诗以湘灵鼓瑟的神话为框架,构建出空灵凄美的艺术境界。前四联通过'苦调''清音''怨慕'等意象层层递进,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画面与情感震颤。尾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堪称神来之笔,以永恒的青山反衬瞬逝的仙音,形成巨大的审美张力。诗人巧妙化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的典故,又融入舜妃泣竹的悲情传说,使短短十二句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记忆。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瑟音本是无形之物,诗人却用'凄金石''入杳冥'使其具象可感;神话人物本属虚幻,却通过'白芷动芳馨'的细节变得真实可触。江上青峰的静穆与飘渺仙乐的流动形成永恒与刹那的哲学对照,这种'神韵派'手法对后世王士禛等诗人影响深远。全诗在六言体中保持汉乐府的古朴,又兼具晚唐绝句的精炼,堪称宋代复古诗风的典范。
后村此作得楚骚遗韵,空际传神,结句尤妙,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以六言短制写钧天广乐,后村才力于此可见青峰数点收束全篇,使飘渺仙音有着落处,此画家所谓'远山收景'法后村学杜得其骨,此诗则得杜之神,沉郁顿挫中自饶空灵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