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代

原文鉴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白话今译

滁州四周都是山。西南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又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山路转弯处,有座亭子像鸟儿展翅般立在泉边,这就是醉翁亭。建亭的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取名的是自称'醉翁'的太守。太守常带客人来此饮酒,喝一点就醉,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清晨太阳升起,林间雾气散开;傍晚云烟聚拢,岩洞变得昏暗。这种明暗变化,就是山中的早晚。野花开放散发幽香,树木茂盛形成浓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露出石头,这是山中的四季。早出晚归,四季景色不同,乐趣也无穷无尽。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腰走,小孩被牵着,来来往往不断绝的,是滁州百姓在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澈;山里的野味野菜,杂乱摆在面前的,是太守的宴席。宴饮的快乐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酒筹交错,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在欢乐。那个面容苍老白发满头,醉醺醺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的太守。

不久夕阳西下,人影散乱,太守回城宾客跟随。树林茂密成荫,鸟鸣声此起彼伏,游人离去鸟儿欢唱。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知道游人的快乐;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醒了能用文章记述的,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注疏集解

1. 环滁皆山也:采用判断句式强调地形,后文却聚焦西南一隅,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2. 翼然:比喻亭子如飞鸟展翅的灵动感,仅两字便勾勒出建筑特色
3.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为后世常用典故,衍生'醉翁之意'成语
4. 觥筹交错:生动再现宋代酒宴中酒杯与酒令筹相互碰撞的场景
5. 庐陵:欧阳修祖籍地(今江西吉安),古人习惯以籍贯自称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州。时年39岁的他自号'醉翁',看似消极实则是在政治逆境中重构生命价值。滁州地处江淮之间,战乱较少,民生相对安定。本文作于庆历六年,正值作者采用'宽简'政策治理滁州初见成效之时。文中百姓游乐场景与《丰乐亭记》互为印证,反映其'与民同乐'的施政理念。需注意宋代地方官定期郊游属官方礼仪活动,文中的'太守宴'实为融合公务与休闲的特殊政治空间。

作品赏析

本文以'乐'字为文眼,通过三组递进式描写展现多重境界:先是山水之乐的自然审美,继而官民同乐的社会图景,最终升华到'乐其乐'的精神境界。艺术上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从大全景(环滁皆山)到特写(泉上亭),再转入四时晨昏的蒙太奇式剪辑。特别值得玩味的是21个'也'字构成的判断句式,既形成舒缓的咏叹节奏,又暗含作者历经政治挫折后的通透达观。文中'醉翁'形象极具符号性,表面是嗜酒老翁,实则是将政治理想寄托于山水治理的智者。

文章构建出三重意境空间:物理层面的山水亭台构成物质载体,人文层面的宴游活动展现生活美学,哲学层面的'乐其乐'揭示精神内核。最精妙处在于结尾的意境反转——当游人离去、禽鸟欢鸣时,作者突然抽离现场,以双重'不知'将意境推向更深的哲思层次。这种'以乐写忧'的笔法,与范仲淹'先忧后乐'形成宋代士大夫的两种精神范式。文中流动的不仅是酿泉之水,更是作者在庆历新政失败后重新建构的精神脉络。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生卒:1007年-1072年

流派:古文运动

历代评骘

此文如澄潭泻春,古镜照神,流动中自具严整之法度,盖从《史记·滑稽列传》中化出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二十一个'也'字,乃一篇之节奏,如珍珠走盘,圆转而不觉其重复
金圣叹 《天下才子必读书》
前写山水之乐,中写百姓之乐,末写自家胸中真乐,立意最是洒然
吕留良 《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
宋人文格,至此而极超妙。'醉翁'二字,分明是借酒为逃禅计
李扶九 《古文笔法百篇》
记体却用赋笔,层层脱卸,步步停顿,左盘右旋,自首至尾共用了十个'乐'字
吴楚材 《古文观止》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