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对照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文)
现代译文
何时才能与你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芯的余烬,在秉烛夜谈中追忆此刻巴山夜雨的情境。
深度赏析
该句出自《夜雨寄北》,采用时空折叠的独特手法:
1. 以'何当'构筑虚拟时空,将现实(巴山夜雨)与想象(西窗共话)双重场景叠加
2. '却话'形成时间回环,使当下孤寂成为未来谈资,凸显思念的延展性
3. '剪烛'细节展现文人雅趣,夜雨意象强化羁旅愁思,未言离情而离情自现
4. 问答结构暗含书信往还,体现唐代文人特有的含蓄抒情方式
创作背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说不准归期。此刻巴山的夜雨下个不停,秋天的池塘都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谈心?到时候我要把今夜巴山听雨时想你的心情,慢慢说给你听。